东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评估细则(修订)

一级指标

分值

二级指标

分值

评价要素

评分标准

自评得分

评估得分

评价方法

组织与管理

7分

机构人员设置

2.5分

校长负责制,组织机构健全

校长为组长,并有专人负责此项工作0.5分;组织机构健全0.5分。

听取汇报查阅资料

有部门和专人具体落实

有,0.5分;无,0分

专业技术人员配足配齐,学科教师参与实验

专业技术人员配足配齐,0.5分;有学科骨干教师参加,0.5分。

管理制度

2.5分

场室、设备管理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制度,激励和考核制度,工作档案管理制度

有各项管理制度,且措施得力、责任到人,满分2.5分,每少一项制度扣0.5分。

经费保障

1分

学校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建设发展的经费保障措施

有保障措施,且资金到位。1分

工作会议

1分

工作会议制度化

建立定期工作会议和研讨制度,0.5分;积极组织参加省、市信息化和实验学校工作会议,0.5分。

规划与总结

3.5分

规划与方案

2分

实验目标、规划、措施、制度、效果

目标明确,规划有前瞻性1分;措施可操作性强,制度有保障1分。

听取汇报查阅资料

总结

1.5分

经验总结、特色提炼、问题分析

定期小结0.5分,有经验和特色0.5分,数据翔实0.5分。

16分

硬件建设

2分

校园网

校园网能够满足本校的信息化管理与教学需求,光纤接入与省、市教育专网,网络安全畅通1分;有宽带或光缆接入,学校功能场室、教室和办公都有网络终端,1分。

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检查

2分

计算机终端配备、设备可用率、教室多媒体平台配备

师机比:达到1:1,0.5分;生机比:高中≥7:1,初中≥8:1,小学≥10:1,0.5分;设备可用率达90%以上,0.5分;100%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平台:0.5分。

4分

计算机室(中学不少于2间,小学不少于1间),多媒体综合教室(中学不少于2间,小学不少于1间),语音室(若同时兼具计算机室功能,不累计)、电子阅览室、校园广播与闭路电视系统(含利用电脑网络系统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

专业教室齐全,基本满足全校各类活动和教学的使用需要4分,少一类功能室或间数扣0.5分。

应用系统与平台

1分

建立校园门户网站

建有门户网站、信息动态更新0.5分;网站有特色,并进行公安备案0.5分。

3.5分

管理应用系统与平台

校务管理系统1分;教务管理系统1分;人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等每有1个系统0.5分,满分1.5分。

3.5分

教学应用系统与平台

网络教学平台1分;资源管理系统1分;校讯通、虚拟社区、网络空间、电子邮件、特色网站、校本教学平台、专题网站等每有1个系统0.5分,满分1.5分。

资源建设

6.5分

音像教材

1.5分

学科教材配套的电子音像教材资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配置相应的电子音像教材,职业中学电子图书册数占图书总量的50%以上,1.5分。

听取汇报实地检查

校本资源库

3分

学科教材相配套的校本资源库

建有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库(含案例、课件、试题、教学素材等),基本能满足课程教学需要,适合网络上共享、使用。职业中学还需开发配套专业模拟实操电子教材,必修课程中至少有60%的内容制作成教学效果良好的多媒体课件或软件。3分。

特色资源

2分

特色教育资源建设

建有“学习与活动类”、“专题资源类”、“教育研究类”“远程课程”等类型的专题特色网站,形成特色教育资源,每建有1类给0.5分,满分2分。

教师技术能力建设

12分

教师培训

8分

培训对象、内容、方式

培训制度化,有计划,2分;对校长、行政人员、学科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四类对象开展培训,2分,每少一类扣0.5分;培训内容涵盖理论、方法、技能、实践应用,2分,每少一类扣0.5分;培训形式多样,有特色,2分。

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教师座谈

教师能力

4分

培训效果、教师能力水平

校领导和行政人员认识到位,能用文字进行录入、编辑,熟悉使用操作系统、浏览器、电子邮件、与岗位工作有关的管理软件等1分;学科教师100%通过初级,1分;50%通过中级,0.5分;30%通过高级,0.5分;技术人员获得网络安全管理培训认证0.5分;能开发应用系统与平台0.5分。

应用情况

20.5分

信息技术课程

3.5分

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课外辅导和活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时数、上机时间符合国家、省的要求,职业中学一学年完成72课时计算机基础课时1分;学生信息技术考核达标率高,高中≥95%,初中≥90%,小学≥85%,职中:参加全国计算机证通过率≥80%,1分;组织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做到“四定”(定时、定点、定内容、定要求),0.5分;组织学生参加市级以上信息技术能力竞赛和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大赛,1分。

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检查师生座谈

教育管理应用

5分

办公自动化、数字化生活

校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应用(职中:行政管理、学籍管理、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等)常态化,实现无纸化办公,2分;实现档案电子化管理,学校资源和教学应用资料可以校外访问,1分;校领导和教师10人次以上有个人博客或博客群,经常撰写日志,1分;利用校园“一卡通”、“家校通”、“虚拟社团”等开展数字化生活体验,1分。

教学应用

5分

教师应用

80%以上教师习惯电子化备课,每学期自制不少于10件/人,1分;积极参与各类网络教研活动,每学期人均不少于2次,0.5分;

自觉、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每学期完成不少于人均3个优质的教学案例(含教学设计、课件、教学录像、教学反思等),主要学科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的教学每学期人均不少于人均20节,3分;

应用校园网进行课外辅导和家校沟通,教师每学期不少于人均10人次,0.5分。

4分

学生应用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三年级以上学生每学期进行基于网络的主题探究学习活动不少于人均1次,1分;三年级以上学生会利用信息技术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自觉地利用班级网站、邮件等完成作业和课外学习,1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专题学习或课程学习,每学期不少于10节次(不限学科和年级),1分;电子阅览室使用率较高,每周不少于40人次,1分。

3分

专题活动

运用信息技术或多媒体功能场室举办大型教育活动,每学期不少于10次,0.5分;各学科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讨活动,每学期不少于2次,1分;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级以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技能和教学软件竞赛,1分;开展社区服务,0.5分。

课题研究

12分

课题承担

4分

设立校信息技术类本课题,承担教育部门信息技术相关课题

设立校本课题,学校教师参与率达50%以上,2分;独立承担课题,省级1分/项,市级0.5分/项;按课题项数累计,满分为2分。

听取汇报查阅资料

课题结题

3分

课题结题情况

国家级3分、省级2.5分、市(区)级2分(按最高级别计)。

课题保障

5分

管理、激励

时间、人员、经费有保障,有激励机制,2分;研究过程规范,过程性资料积累丰富,建立实验档案,3分。

成果与示范

22.5分

应用成果

7分

电教类科研、教改实验成果

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的电教相关论文中学5篇,小学2篇,为2分;

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电教类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资源库、教学软件等中学5件,小学2件,为2分;

结集出版电教类实验研究著作或教材,1.5分;市级以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1.5分,镇(街)级1分。

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随堂听课

2分

教师团队建设

培养了市级以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的骨干教师,1分;信息技术科组为市级以上优秀教研组,或者某些学科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方面有明显效果,1分。

3分

学生竞赛获奖

学生参与各级教育部门信息技术竞赛(如学生电脑作品、机器人比赛等活动)并获奖,国家级以上每1人1.5分,省级每1人1分,市(区)级每1人1分,满分3分。

示范、辐射作用

4分

研讨会、参观和经验介绍

每学年举办市、镇(街)公开课1次以上,1分,现场研讨会1次以上,1分;接待其他学校参观活动每学期1次以上,1分;各类会议经验介绍,1分。

3分

资源共建共享

连通省、市、区教育资源网,定期向省、市教育资源网提交优秀资源,2分;承担省、市资源建设任务,每学科每学期提交不少于10个知识点的优秀教学资源,1分;

3.5分

学校帮扶

有帮扶结对学校,0.5分;开展帮扶活动,每学年不少于2次,1分;利用网络与帮扶对象共享学校优质教育资源,1分;利用网络开展校际协作研究和协作学习活动,且活动有实效,效果明显,1分。

相关新闻